千年前江心双塔就有“灯光秀”了,江心夜景是历代文人骚客打卡地

编辑:admin 日期:2020-07-09 14:20:32 / 人气:

落日熔江,顷刻间,夜幕打开了梦幻般的瓯江。此时的江心屿璀璨夺目,宛若一颗明珠点亮了夜色中的瓯江。江风习习,夜游瓯江,你能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心屿。
历史总是很相似的,但又不会简单的重复。千年前的江心夜景,也许是这样一番情景:
一个闷热无月的傍晚,古城温州宋人无名出门纳凉。天色有点黑,眼神有点飘,溜达到江边,仰头孤岛,惊呆了——江中塔灯也忒好看了。于是在往后的很多个夜里,无名氏与亲友结伴到江边,乘凉赏灯,看江心夜景。
△中国画《瓯滨图》长卷,戴学正绘
这个场景完全是笔者臆想杜撰,宋代是否有人到江边赏灯无据可考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那时每夜,江心屿的僧人都会为东西双塔掌上篝灯,熊熊烈烈,如火树落霞,映亮了沉寂的江面。
那夜景自然不如现在这般灯光璀璨,但从北宋开始至清光绪年间,明亮的江心双塔,却是古城温州最美的夜景。
元代名画 西塔不在
温州人的印象中,江心屿东西双塔如同胞兄弟一贯是同时存在的,然而据清代僧人释元奇编集的《江心志》记载,江心屿龙翔、兴庆二峰及山麓处各有一塔一寺,浮屠庙宇同时修建,而双塔的开建时间则相距100年。
江心屿东塔,与普济禅院寺同建于唐咸通十年(869年),塔高30米,六面七层,砖木结构,飞檐重叠,每层塔面都有一莲瓣形佛龛。塔内中央,梯级盘旋,可扶梯直上塔顶,登高远眺,瓯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前。
在东塔开建后的100年,也就是北宋太祖开宝二年(969年),西塔与净信讲院在江心屿另一头破土动工。建成时,这座底径7米、高达32米的浮屠直冲云霄。西塔为楼阁式青砖仿木建筑,同样六面七层,原有楼梯可盘旋登至塔巅(1933年重修时拆除)。
△西塔近景和侧景(图片来自《温州江心屿》)
岁月漫漫,孤屿悠悠。西塔历经明洪武、万历、清乾隆及民国间多次重修。1982年,因塔身倾斜重修维护,好在基本保持了原貌。现在的西塔雄伟挺拔,多数斗拱构件保留宋代风格。每层隔一面设有壶门式佛龛,除底层外,每个佛龛供宋代石刻佛像一尊。这些佛像雕刻精细,神态生动自然,现存16尊。
△1982年江心屿西塔维修时的情景,林其勉摄
△ 西塔塔龛佛像(图片来自《温州江心屿》,晨波摄)
元代著名的宫廷画师、温州人王振鹏于元英宗至治三年(1323 年) 所作的钤有清乾隆、嘉庆、宣统皇帝的鉴藏印玺十方的《江山揽胜图》里,把江心屿进行浓墨重彩的绘制, 其中的江心东塔与龙翔兴庆禅院清晰可见, 但西塔却不在画中。有专家据此推测,在元至治年间西塔曾塌毁。
△ 《江山揽胜图》局部图
不过比起西塔,东塔命运颇为多舛。建成后一度毁于兵燹,直至南宋绍兴十年(1141),时人仿造西塔重建,这就是为何东塔建于唐朝却有着宋代佛塔特征的缘故。此后,东塔又于元至正、明万历、清乾隆间多次重修。如今东塔高28米,底径8.4米,比起西塔矮了4米。
其实,东塔建于唐还是西塔建于唐,历代说法不一。有人认为江心屿东塔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,江心屿西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。也有专家则说,东塔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,西塔建于五代后唐末年。
不论谁先谁后,千年双塔已是温州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,都是江心屿最重要的文化符号。2011年,东、西塔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东塔无顶 为何不修
较之西塔的玲珑别致,东塔明显是曾经遭受过一场劫难的。塔无顶盖,恰似烟囱,却一片葱茏,宛如华盖。
飞檐斗拱是中式古建筑的特色之一,走过瓯江畔,只见江心屿西塔檐牙高啄、自有一派古典建筑之美。反观东塔,不仅没有腰檐,还缺了塔刹。据刘愈《东西塔记》记录,人们重建东塔时是参考了西塔形制的,那为何两塔如此不同?
△在清代的这张画中,江心屿双塔形制十分相似
树缘塔而生,塔因树成名。塔顶绿茵成就了东塔,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塔的独特也成就了江心屿。
东塔算不得一座完满的塔,只有浑身斑驳和沧桑,形成此状的有说是英国领事馆建成后,英国人借口警卫工作需要,强令拆除塔檐、回廊。也有传闻说,英国人因嫌塔檐上休息的乌鸦过于聒噪,于是拆檐赶鸟。不过在任何官方档案中,还未见此事记录,所以我市史学专家对此抱持怀疑态度。
△东塔外墙上,可见结构拆除后的痕迹
不论真相如何,总之在英国领事馆建成前后,东塔只留下塔身,成了一座空塔,塔内的旋转梯子都已不复存在。这一改变,也让东塔却拥有了全新景观——塔顶植物群(具体可见:一棵荔枝树在江心屿独活近40年,可能是温州唯一,它从哪里来?更意外的是岛上还有……)。
△东塔顶上自然生长着榕树等植物
虽是无土生长,但塔顶树木顽强地活了下来。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,塔顶树木的生长已构成东塔生存最大的威胁,但“保塔还是保树”却踌躇在历史事实与市民情感的两难间。 争论持续了10多年,文保单位还与媒体联合发起“保塔还是保树”的大讨论。最终决定在保证塔体安全的前提下, 2006年,东塔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修缮,保留“塔树共生”这一奇观。
如今,这一百年奇景还漂洋过海,被画入日本著名漫画《海贼王》之中。
△漫画《海贼王》中的佛塔,和东塔外观如出一辙
古时航标 今日地标
题咏江心屿的诗词中,至少有十几首写到双塔。从古至今,江心屿及双塔一直就是这座城市的地标。
地处瓯江入海处的温州港,商贸繁荣、航运通达,溯江向上可达龙泉(青瓷的集中产地),向下则与闽粤相接。宋时,曾任温州知州的杨蟠慨然赋诗,留下“一片繁华海上头,从来唤作小杭州”的名句,可见当时温州航运业的发达。
事实上,温州港第一座正式航标出现于清光绪四年(1878),当时在江心屿东面象岩礁上竖立一根铁条,顶悬直径90余厘米的蓝色圆球。那么,宋元明清以来,温州港繁忙的海运都靠什么引航?答案就是东西双塔。
江心屿扼守瓯江入海口,外侧水域为进出温州的主航道。巧的是,西塔高于东塔,塔形各异,两塔水平重叠成一条线时,正指示瓯江上的安全航道。于是,船舶白天航行时以双塔前后并一线为航道,可不绕道,直达码头。这一点可从明朝皇甫汸的《孤屿诗》中得到佐证:“双塔峙琳宫,诸天一水中。回看云岛合,直与海门通。”不仅如此,彻夜灯火高照的江心屿双塔,也为船舶夜航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。据《温州府志》、《温州港引航史》等资料记载,最迟在南宋时,位于瓯江口的江心屿双塔即设有塔灯。所以,自宋到清的时间里,江心屿上蹲踞瓯江入海口的双塔便成为船舶进出温州的引航标志。
△如今瓯江里的航标灯
“孤屿今才见,元来却两峰。塔灯相对影,夜夜照蛟龙。”(杨蟠《孤屿山》)当船员们于茫茫江面中,看见愈加明亮的双塔之光时,他们便知——温州到了。
彻夜长明 通塔点燃
塔,最早为供奉佛祖遗骨、经卷和法物等建造的纪念性佛教建筑,源自印度,东汉时传入我国。民间有俗语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”,七级浮屠就是指七层佛塔。在古代要造这样高的佛塔是相当难的,以此表示很大的功德。
江心屿双塔均为七层,最早具有礼佛、镇邪的性质,不仅巍峨耸立于日光下,夜里同样身披光芒。
江心灯塔到底什么模样?
南宋进士吴驲有“半天灯火东西塔”的诗句,到了清代,双塔上的灯塔更是被文人骚客所咏诵。
清代林元桂的《江心观灯塔》
浮屠高插寺东西,永夜层层宝炬红。
万点星球悬海上,两枝火树落中天。
烟凝岛屿看如蜃,光照楼台望若虹。
果是老蛟不成寐,几几惊起海江风。
清嘉庆时诸生洪守一《江心寺塔灯》
玲珑双塔峙中洲,入夜燃灯点正稠。
一对灵犀穷怪物,两株火树映寒流。
清嘉庆时贡生李士京《江心塔灯》
七级辉相映,荧荧焕永宵。
上方明觉路,异彩彻重霄。
清代吴桢《江心塔灯》
闪闪彻星杓,竿灯两塔挑。
空江浑不夜,佛国有元霄。
从这些诗中,可以捕捉到当时这一“灯光秀”的场景:僧人在入夜后,会上佛塔掌灯,一层叠一层;塔灯有些是点在塔的壶门中,也有挑出塔外的竿灯;耀眼的灯火彻夜长明,通塔点燃,点亮了半边天穹。
△印有江心屿双塔形象的贺卡
上世纪温州生产的干电池、调味品、火柴等,都曾以“江心屿双塔”作为标志;国家邮政局还专门发行过含有江心屿双塔的纪念特种邮票。
△《历史文物灯塔》特种邮票,右上为江心屿双塔。这是温州印象首次亮相邮票题材
不仅如此,1997年,江心屿双塔全票通过为世界灯塔百强之首;此后还被评为世界历史百大文物灯塔(中国一共五座入选),于1998年登上《世界历史文物灯塔100强》亚洲篇的封面。从这一刻开始,江心屿双塔已不仅仅代表温州,而是成为世界人文历史进程中的一盏重要明灯。
双塔是温州蓝色文明的起点,见证了温州的发展历史。在江心屿这部传奇中,双塔就是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章。

现在致电 0592-668855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